今天,一个有关大庆的短视频,不仅霸屏大庆人的朋友圈,且“火”透互联网。
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29日一天,视频在全网曝光量,就达3600万,微博转发2100条,全国网上转发220篇......
它,就是《人民记忆:70年70城》记住大庆短视频。
仅仅3分50秒的一个短视频,就将“大庆故事”讲给了全世界。视频内容,寓意深刻。从“过去”讲到“现在”。既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缘起,也有其传承、发展,更有新的时代内涵。
为何要拍此视频?如此时长短而容量大且寓意深刻的短视频,是怎样拍摄制作出来的?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视频的主创团队。
黑龙江,仅此一城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和省委网信办指导,央视网和各地网信办出品的大型采访拍摄活动“人民记忆:70年70城”,活动选取各地典型城市,拍摄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城市面貌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和美好生活变迁的系列短视频。
黑龙江省,仅大庆一城入选。
“接到任务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就大庆一个城市入选,机会特别难得;紧张的是给出的拍摄时间特别短,而且要求特别严格。”大庆市委网信办主任郑剑峰告诉记者,他们接到任务后,首先确定了视频的立意,那就是让大庆人更爱大庆,让外地人更了解大庆,把新时代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一周,3分50秒
视频从开始策划到交稿,仅有一周时间。这期间,要包含创意、选材、组稿、拍摄、剪辑到后期的制作合成。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等词汇,根本无法描述主创人员工作状态与工作节奏。这一系列工作的最后,要呈现出的是仅仅3分50秒的视频。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能为大庆尽自己最真实的努力,洒一份汗水,感觉特别荣幸。”
大庆中学校办副主杨海峰,是视频的文稿执笔人。他告诉记者,片子文字内容有两方面的定位,第一方面是宏观定位,凸出大庆是石油化工城市、新兴高端制造城市、绿色环保城市;第二方面是微观定位,凸出大庆市一线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
视频最后呈现的文稿,仅千余字。可是,这千余字,是从当初几十倍的文字量中,凝练出来的。主创团队集体审阅就达11次,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引用的每个字词,都要在文件、字典查阅,确保准确。
视频的后期导演刘实告诉记者,因为央视要求视频的呈现效果和样片一样,所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因为原有的制作软件和央视的不同,所以已经制作好的素材要全部换软件制作。有的时候一个镜头不知道原版用的什么软件,就需要反推,看原片的呈现效果,判断所用软件,再一一尝试,让最后的成片达到标准。
五位典型,寓意深刻
视频的拍摄对象,是五位大庆市民。这五位,看似“普通”,实则不然。
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群体,一种职业:石油、石化、汽车、城市精神、城市生态。
在镜头的配合下,他们用最平实的语言,不仅雕凿凝练出大庆史诗般的发展历程,还展示了大庆蓬勃发展的现在,憧憬到了大庆最美好的未来。
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工作,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缘起、传承、发展,润物无声般地沁入每个观众的心田。
这种精神,就是大庆向祖国展现的最亮闪光点。
他们不仅是行业的典型人物,更是大庆城市转型的缩影。
大庆市委网信办主任郑剑峰说:“视频在制作和修改的过程中看了很多遍,但是今天看的时候依旧特别振奋,拍摄和制作片子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挖掘和诠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
今天视频一上线,各推广平台浏览数直线增长,后台留言也源源不断地刷新。留言内容清一色的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爱”。爱我们的家乡大庆,爱大庆我们的家乡!
一个3分50秒的短视频,骄傲了300多万大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