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网记者 徐志雄 文/图
听说要去爷爷家过年,在常德城读高一的小杨同学乐开了花。
自寒假后,因在家各种形状的躺姿,加上手机不离手,小杨被自家老妈各种嫌弃,为避免青春期与更年期强烈撞击产生的家庭矛盾,小杨同学被老杨同志深刻教训一番后,于农历腊月廿八以麻利且圆润的方式来到了爷爷家。
97岁的杨爷爷住在汉寿县丰家铺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小杨同学残留的幼时记忆中,通往老家的山路崎岖泥泞。家中的相册里,至今也还保存着一张14年前的春节照片:杨爷爷穿着长筒雨靴,挑着一对大箩筐,1岁的小杨同学端坐其中,瞪着大眼望向另一端的满筐年货,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如今的山路,早已整洁平坦。一路上,便可瞧见各色的小车鱼贯入村,许多农家的禾场里都停了车。待老杨同志将车驶入老家不久,宽大的禾场里很快被5台小车填满。站在家门口的杨爷爷笑呵呵地迎来了满堂儿孙。
今年,四世同堂的杨家有21人到场。按照杨家旧规,年夜饭一般是家中男人准备,因此,年满15岁的小杨同学第一次穿上了红围裙,正式开始了“好男子近庖厨”的首秀之旅。在老杨主厨的指挥下,小杨同学很快被委以重任,协助年夜饭主菜的准备工作。
和以往的团年菜不一样的是,今年杨家的团年鱼是一只5斤多重的甲鱼,寓意团团圆圆、一甲天下。肥壮的甲鱼,油脂颇多,做法不讲究会很腥腻,小杨同学的主要任务是清除甲鱼黄色的油脂。这是个细活,小杨同学埋首弄了近1个小时,总算完美过关。
接下来,小杨同学通过竞争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岗位——烧火官。杨家还保留了柴火灶,杂木的硬柴齐齐整整摆了半堵墙。据杨爷爷讲,杨家有近20亩的自留山地,自封山育林后,山里的杂木枯枝多得捡不完。天气好的时候,身体硬朗的杨爷爷闲不住,遛个弯也能捡上一小捆。这些年,小杨同学经常随父母回老家过年,烧火的手艺慢慢操练出来了,还能抽空烤个红薯、鸡蛋之类的小吃食,感觉比城里买的烧烤更有味儿。
年饭前贴春联也是惯例。乡村农家的大门都很宽大,大红的对联足足两米多长,身高175厘米的小杨同学站在木制的人字梯上刷米糊,惹得一群侄辈小儿羡慕不已,纷纷叫嚷着要一起爬高高、贴画画,倒让小杨同学平添了一份身为长辈的得意感。
除了吃团年饭领红包,最让小杨同学开心的事,就是大年夜可以尽情放花炮了。临近新年,小山村里,霹雳啪啦的鞭炮声远远近近响成一片,吓得很少听到炮竹声响的3岁侄儿小转哇哇大叫。以小杨同学为主力的孩儿军闪亮登场,冲天的大礼花闪耀夜空,飞旋的蜜蜂蝴蝶翩翩起舞,最好玩的是火力十足的加特林机枪版烟花,“突突”扫射的火花炫丽无比,既帅气又好看,深受大小孩子们的欢迎。
“爷爷家过年,才有真正的年味。”正月初五,返回常德城的小杨同学仍是一脸意犹未尽的表情。他炫耀称,村里的路旁装了太阳能路灯,半夜也不摸黑了,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分类的垃圾桶,路上干干净净的,比城里不差。他说,正月初二村里下了大雪,爷爷家新装的地炉比空调还暖和,虽然烧的柴火但没有一丝烟熏味,在家一件薄毛衣足够保暖。他还说,正月初四出大太阳,姑姑带他给家里的油茶树追肥,并将已开的油茶花掐掉。
“姑姑说,大前年在山傍荒地里栽了2亩新品种的油茶树,要养养枝才能挂果,比家里的老油茶树产量高很多。”小杨同学一本正经地邀请记者,“明年也来我爷爷家摘油茶果吧,山里的茶油鸡,好吃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