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一网讯(记者 李张念 实习生 张梦洁)
“66封感谢信、42面锦旗,这都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产’。”近日,在位于澧县的家中,澧县雄鹰救援队总指挥陈煌燚拿出父亲生前珍藏的物品,讲述起一家人在公益之路上携手前行的故事。
陈煌燚与妻儿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1984年,陈煌燚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陈长生曾是货车驾驶员,母亲易国珍退休前在津市市皮件厂工作。在陈煌燚眼中,父亲像是隐于市井的侠士,有一副公认的古道热肠。见义勇为、救困济难、敬老助学……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用自己的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煌燚一直坚持参加公益活动,向那些陷入困难的人伸出援手。2019年,父亲陈长生筹建的社会公益组织“澧县雄鹰救援队”正式注册成立,陈煌燚第一个报名加入队伍。这是一支民间纯公益救援团队,救援所需的橡皮艇、救生工具、救援设备器材等装备都由队友们自筹资金购买。目前团队已拥有58名专业救援队员和153名公益志愿者。
自队伍成立以来,澧县雄鹰救援队共开展救灾救援400余次,救援人数188人,与澧县消防救援大队联合救援8次,跨省救援25次,跨县区救援28次,成功救助15人安全脱险。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澧县雄鹰救援队第一时间就做出消杀任务部署。陈煌燚和父亲并肩作战,一同肩扛责任、顶住压力,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疫情期间吃饭是个很大的难题,母亲易国珍决定每天免费为队员做饭。早上天还蒙蒙亮她就已出发菜场买菜,给队友们做起爱心早餐、中餐和晚餐,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疫情初期,母亲易国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主动为封禁小区居民代买药品、蔬菜等生活物资。
整整30多天时间,陈煌燚和父亲没有一天中断过。哪怕手上已结满了厚厚的老茧,他们仍然集中力量共对300多个小区、公共场所、各行政村以及50多所学校进行预防性消杀防疫,只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2021年6月30日,陈长生因患白血病不幸去世。此后,陈煌燚接力握紧了雄鹰救援队这杆旗帜,致力于完成父亲未竟的公益事业。
同年7月,河南洪涝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澧县雄鹰救援队总指挥的陈煌燚紧急启动跨省救援指令,组织救援队的12名队员前往受灾地区进行支援。在长达6天的救援中,他们不分昼夜、随时出动,共转移群众近6000余人,其中营救房屋倒塌遇险被困群众10人,重病瘫痪老人7人,转移病人1000余人,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陈煌燚的手机里,保存着这些年和队友们参与救援和演练的照片,但他的心里始终有个遗憾,“我爸爸平时就不喜欢拍照,在救援现场有时也来不及记录,所以我们连一张并肩作战的合影都没留下。”
陈煌燚坦言,父亲没有留下太多的物质财富,只有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还有一摞摞“热心公益爱心大使”、“湖南身边好人”、全国“顺风雷锋”等荣誉证书。但在陈煌燚心里,父亲用行动教给他的善良、勇敢、奉献等品质,比世上任何的奇珍异宝都要贵重。如今,陈煌燚的大儿子正在上初二,小儿子才刚上小学。他常和孩子们说:“少说多做,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这份公益精神,就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