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江一舟
清明假期,张女士带着5岁的儿子多多来到万金陵园祭奠已故“老太”。老公本想劝阻,认为孩子太小,“等大一点再去也不迟。”不过,张女士却有自己的考量,她说,这或许是消除儿子对“死亡”的恐惧,引导他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最好机会。
“老太”走时,多多才3岁,还不理解什么是“死亡”,一直追问张女士,“人为什么会死?老太死了之后我还能看到她吗?”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儿子满脸难过,随即又问到,“那你和爸爸也会死吗?”说着说着,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张女士不忍多多难过,当下并没有给出答案,安慰着孩子岔开了话题。多多的情绪是缓和了,但张女士却觉得儿子终究要面临“死亡”这个话题。
某一天,张女士在一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可以利用清明祭扫的机会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个观点一下就打动了她。今年清明节,张女士带着多多一起准备了各种供品去墓地祭拜,“有老太生前爱吃的水饺,有老太生前爱喝的绿茶,还有一大捧菊花”。一家人准备妥当来到万金陵园,多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向“老太”的墓碑磕头。
张女士告诉多多,“老太就睡在这里,虽然我们见不到她,但是我们可以在心里想她。”多多又问出了那个问题,“那你和爸爸也会死吗?”这一次,张女士没有回避,她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一天天老去,终有一天也会死。”5岁的小男孩一下就抱住了妈妈,带上了哭腔,“我舍不得你们……”这一次,张女士准备充分,她顺着儿子的话题说,“所以,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时间,珍惜有限的生命。”
张女士说,不知道儿子能听懂多少,但明显没有上次那么的恐惧和排斥。她引导儿子回忆起了老太,“她走路拄着拐杖,夏天喜欢在衣服上挂一朵玉兰花……”多多抢着说:“老太每次看到我都会给我一包饼干,说让我吃糖,是不是很搞笑……”张女士摸了摸儿子的头,“你看,老太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的记忆里依然有她,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