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网4月11日讯 荧光闪烁,踏浪而来。10日晚,平潭模镜村、东美村、龙王头等地沙滩出现“蓝眼泪”奇观,“蓝色大海”传说全岛热映。
海面上一波波蓝色涟漪随浪袭来,犹如海洋里的极光,如梦似幻。
沙滩上,当双脚踩过,顿生一串串蓝色脚印,还可收获一双亮光闪闪的“水晶鞋”。
随着“蓝眼泪”的到来,朋友圈、微博也上演了一场“追泪大片”。小伙伴们按捺不住“追泪”成功的激动,纷纷表示太美了 ,一定要去看一次。
当晚,超1.6万人次“泪友”通过蓝眼泪实况小程序追到了“泪”,他们纷纷表示小程序在手,实现了“追泪”自由。
实验区气象局工程师林彦婷介绍,当天晚上出现的“蓝眼泪”等级在4级-5级,预计今明出现的概率在80%以上,大概率集中在北部一带。
据介绍,“蓝眼泪”是浮游生物受到外界刺激而释放出荧光的现象。每年4到6月是平潭出现“蓝眼泪”的高峰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追泪”打卡。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今年实验区将丰富“追泪”业态,打造“三区两点”追泪点,探索对“海坛二号”游轮升级改造,配套海上夜游服务设施,打造海上旅游观光、餐饮、音乐会等多元环岛游追泪体验。同时,将在陆上重点区域设置主题追泪区,增设文艺展、“蓝眼泪”体验等配套设施,打造极具人气的“追泪”旅游体系。
未来,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实验区气象局将对平潭周边海域的“蓝眼泪”进行长期监测和预报,由“畅游平潭”APP统一发布,小伙伴们可通过“畅游平潭”APP实现精准“追泪”。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小伙伴们不要扎堆“追泪”哟~待疫情退散之际,平潭定许你一场不一样的“追泪”体验。中高风险地区的“泪友”们也别遗憾,近期,我们还将进行直播,可以实时关注我们,带你一起“云追泪”哟!
♥
据福建日报4月8日报道,如今,“蓝眼泪”已成为部分沿海城市极具代表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在国际旅游岛平潭尤甚。只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系统的探索和发现,“蓝眼泪”这一自然现象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揭开。
去年5月,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同开展“蓝眼泪”相关研究,并首次试用由深圳研究院研发的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浮游生物水下成像仪,对形成“蓝眼泪”的夜光藻进行高采样率连续水下原位监测研究。
“通过这个仪器,海洋生物科学家能够更直观地监测‘蓝眼泪’细胞的数量变化,进一步掌握‘蓝眼泪’的生消规律,以期提高‘蓝眼泪’预报的准确性及科学性。”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博士顾海峰说,接下来,计划在平潭周边海域选取合适地点,布放新型设备进行长期监测。
公开资料显示,“蓝眼泪”已被证实由两种浮游生物形成,一种是希氏弯喉海萤,另一种是夜光藻。而在平潭,最常见的“蓝眼泪”发光生物是夜光藻。
“夜光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几乎遍及全球近岸海域,主要通过外界获取营养生存,并以释放荧光素与荧光素酶的方式来产生荧光。”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博士陈淳说。
据介绍,在潮流和风的影响下,海洋底层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在缺少捕食压力的情况下,这种富有营养的水体能够促进夜光藻饵料大量繁殖。若遇上适宜的盐度及温度,夜光藻就会以极快的速度自我繁殖,并迎风聚集,在夜间受潮汐或海浪拍打等刺激发出浅蓝色的光。
这种蓝光犹如蓝色的眼泪,充满浪漫气息,人们由此为其取了雅称——“蓝眼泪”。
陈淳表示,汪洋大海之中,“蓝眼泪”同样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由于夜光藻对环境依赖程度高,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易消亡,如暴雨或梅雨季会造成夜光藻表层水体盐度骤降,这对夜光藻种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不少专家学者作出判断,平潭“蓝眼泪”的源头在离主岛较远的大片外海海域,在水动力运移下,“蓝眼泪”被截留至平潭海坛湾、坛南湾、流水码头等水域。
“蓝眼泪”在互联网上实力“出圈”,由此引发的猜测也是众说纷纭。有网友认为,“蓝眼泪”是一种会发蓝色光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大面积爆发会形成赤潮,危害渔业,是海洋污染的表现和产物。对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生态学系主任黄凌风表示,这些说法并不准确,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蓝眼泪”与海洋污染有关。
黄凌风说,“蓝眼泪”是由夜光藻形成的,不是网友所称的海萤,而夜光藻不是有毒种类。此外,夜光藻白天在阳光下呈红色,高密度聚集才会形成赤潮,但目前我们白天没看到海边有赤潮出现,说明夜光藻密度不大。
记者注意到,平潭“蓝眼泪”一般出现在每年3月至10月,特别是在春末夏初之际,但只有在水温、天气、涨潮、风向等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蓝眼泪”才会踏浪而来。
文字丨林彬彬 黄莺莺 郑晓丹(见习)
图片丨念望舒 林映树 林君斌 陈澜清
视频丨林 伟 杨 超 林凯强 卢章杰 高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