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小街小巷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千家万户,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的不仅仅是居民回家的路,更温暖了群众的心。
3月中旬的一天夜晚,记者到市城区西郊一巷,第一次见到市灯饰管理处城西所所长廖红贵,作为“护灯人”的他,刚完成一盏路灯的检修工作。
身着深蓝色的工作服,踩着脚蹬,廖红贵系着安全绳自3米高的路灯杆上下来。见到记者采访,他有些羞涩,“应该在办公室约你们的,但是今天临时出了任务,必须来现场。”
2006年,廖红贵接手维护管理小街小巷的路灯工作,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穿梭常德的每条小街小巷,对路灯进行全面摸底、编号,并编制维护材料。“全市小街小巷的路灯,线路怎么走向,我都了解。”廖红贵打着手电筒,穿行于小巷子里,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巷口灯坏了,非常不方便,我们接到投诉就马上过来修。”居民回家的必经小路虽然不长也不宽,但修好了路灯,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黑夜里的温暖与安全。
今年,是廖红贵从事路灯维护的第18年,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他是所长,但也是“兵”,有任务时必须上,常德城西片区部分主干道上,17000多盏路灯就是他和同事们的“主阵地”。
近10年的部队经历影响着廖红贵的工作习惯,“人没得血性,我看不得。”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军人出身的他,对自身和下属的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说:“人要有血性、要有本事、要有能力、要有德行,才能把工作干好。”
廖红贵所在的城西所共有17名路灯维护人员,他们分日、夜两班对市区路灯进行巡查检修。检测变压器、维修路灯、下电井、换灯泡……繁琐的工作里,蕴含的是“护灯人”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按照国家规定,路灯的亮灯率保持95%以上就能达标,但是廖红贵和维修队一直把路灯的亮灯率保持98%以上。
从白炽灯到LED节能灯,从电线杆到多功能智慧灯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万多盏路灯到现在的7万多盏路灯,变的是灯的类型和数量,不变的是“护灯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忙碌于常德的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点亮这座城市的夜空,带给夜间出行的人更多的踏实感。
时间不知不觉过得飞快,采访到晚上10时才结束。告别了廖红贵和他的同事,以前从没注意过道路两旁路灯的我,突然感觉路灯格外的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