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
2020年9月,龙兵作为基层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的座谈会。总书记在了解到当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的时刻,龙兵驾驶大货车前往湖北运送爱心物资,前后32天、往返11次、行程1.2万公里的义举之后,称赞道:“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史记·游侠列传》,还是今天央视的《感动中国》,里面的凡人英雄都能广泛引发大家的共鸣,更多地点燃人们的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英模就生活在老百姓的大群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凡人英雄作为世道人心的镜子,直接反映着社会的世俗风貌,有他们的存在,人们备受鼓舞,更能提振相互守望、相互依靠的信心。民众也很乐意通过对英雄壮举的赞赏和推崇,建构起彼此认同的价值观和内驱力。
凡人英雄之所以能够赢得广泛尊敬和认同,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总是丰满好看,而且他们身上自带民间世代推崇的侠义精神,这一点尤其令人感动和敬佩。细究其中的道理,盖因真正的侠义精神和情感不是被操控出来的,而是源自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身性格,完全出于自发、自主和自愿,默认有一套比自己的生命、比权威更高尚的原则,迫使个人义无反顾地去执行它。所以,侠士的故事固然感人,但真正打动人的绝不单单是他一时的壮举,而是他的行事逻辑和精神动力。是凡人,又高于凡人,势必令他人相形之下顿生敬意。
接连不断的荣誉让龙兵成了名人,他利用自己头顶的光环为行业代言,替两千多万货运司机发声,推动了一系列改进举措的兑现落地,谱写出一部凡人英雄的成长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一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货运司机,从默默无闻到走向前台建言献策,其“升级”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无疑,凡人龙兵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先进典型,而是被更大范围地放大了身影,拔高了形象,扩大了影响。这是我们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进步,意味着荣誉的追光灯开启了更大的广角,让凡人英雄有了尤为醒目的凸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断“加码”的荣誉,也在不断“塑造”着龙兵。著名哲学家萨特说过,人会“把别人的注视,当做了自己的可能性”。因此,意识到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有差距时,只会感到伤感;而感觉到自己没有履行社会责任时,则会感到焦虑。被荣誉团团包围的时候,人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有一个参照系正在评价自己。由此,不仅激发出更大的热情,也会调动起空前的潜力,为更大的使命竭忠尽智,勇往直前。可见,凡人英雄不是一个简单的标杆,而是一部可以不断升级迭代的励志大片。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社会活动中的自我意识产生于自我反思。我们通过对凡人英雄行为轨迹的关注和解析,旨在有启发性地唤醒更多人的自我意识,在关键时刻能够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纵览天下,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常德城的“虎贲千秋”主题雕像、布鲁塞尔“小于连”撒尿的铜像、以扬州农民张志成为原型拍成的电影《平民英雄》……展现的都是凡人的面孔。走遍全球,跨越国界、族群和语言,到处都有为平民英雄立碑塑像的传统,其中很多早已成为文明地标享誉世界,被世人一再瞻仰和传颂,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万古流芳。
有道是,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就看他们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窃以为,对待凡人英雄的态度则能映照出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原型,而且确实可以从中析出一个很大的文化公约数。由此,凡人英雄理当成为我们热捧的“王者荣耀”和“仙剑奇侠”,被讴歌、被效法、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