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基本情况:
周庆志,男,汉族,45岁,汉寿县聂家桥乡堤北社区居民。2014年, 由于收入有限、家庭负担重,周庆志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庆志不等不靠,积极创业,勇敢面对家庭遭受的挫折,于2017年成功脱贫。近几年,他的事业更是越做越红火,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 常德日报记者 李雪芹 通讯员 刘胜祥
被问到去年的收入情况时,周庆志竖起了三根手指。
3万元?不,是30万元。这还只是业务提成,不包括每年6万多元的工资。
坐在舒适整洁的家里,望着远处一望无垠的稻田,细数这些年的经历,周庆志觉得有些像做梦一样。
返乡
周庆志夫妻二人在外务工多年,收入不高,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照顾、两个儿子到了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不得已于2013年底返乡。
返乡后的周庆志一时找不到适合的门路,仅靠打零工支撑家庭开支,一家6口挤在90平米的旧房子里,居住环境很差,生活也在温饱线边缘挣扎。2014年,周庆志一家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久,生活好不容易有点着落,家人却发生了意外。2016年,周庆志的小儿子周瑾阳骑自行车到同学家玩耍,路上遭遇车祸。一辆小汽车撞倒周瑾阳骑的自行车,周瑾阳从自行车上飞了出去,脑袋重重地摔在水泥路面上,流血不止,病情十分危重。
周庆志的妻子张丽华回忆:“当时医生看到这个情况,都要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以为这个孩子救不回来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周瑾阳的命算是保住了,但颅骨破损,需要用昂贵的医用材料修补头颅骨,花费了3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交警判定事故为双方同责,周家要自己承担15万多元医疗费用。周庆志四处借钱,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
脱贫
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命运的考验,周庆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靠自己这双手摆脱贫困窘境。
他在外务工时接触过“减水剂”的制作生产,返乡后也一直从事相关的工作。在工作中,周庆志虚心求教、苦心钻研,成为了制作“减水剂”的行家里手。
减水剂是一种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的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使用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剂。
经人介绍,他了解到鑫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建造一座“减水剂”制作厂,想到自家屋前有一块空地,便主动与该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
通过多次沟通衔接,周庆志过硬的技术和满满的诚意打动了公司负责人,对方同意在周庆志家附近建立“减水剂”制作厂,并交给他来运营。周庆志肯学肯干、立说立行,立即借钱开始平整场地,修建厂棚,公司提供了设备和资金支持,把制作厂建了起来。
周庆志为人直爽热情、做事认真负责,再加上他对产品不断改良升级,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产品就远销到了贵州、重庆等地,附近很多混凝土搅拌站都与他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7年,周庆志家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一家人高标准光荣脱贫。
在扶贫结对帮扶责任人和社区干部的帮助下,他申请到易地搬迁分散自建房指标,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公路边修建了一栋130多平方的新房,一家人搬离了土木结构的危房。
致富
让人没想到的是,生活的考验又一次降临。2018年底,周庆志的妻子张丽华身体出现不适,2019年3月被确诊为直肠癌。省里的医生建议尽快手术,但县外就医报销比例不高,周庆志只得再次借钱支付了20余万元医疗费用。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周庆志很担心,常常彻夜难眠。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慰问,并告知医疗报销政策。最终,周庆志到县医保局一站式结算中心,报销了全部医疗费用的90%。
目前,张丽华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周庆志的大儿子周森林初中毕业后在常德学汽车修理,小儿子周瑾阳正在读读小学四年级,两个孩子都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周庆志得以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如果没有政策帮扶,我真不知道我们家能不能撑下去。我读的书不多,但是我晓得脱贫不能等靠要,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我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周庆志说。
近几年,制作厂的效益越来越好,为周庆志一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接受采访后的当天下午,周庆志就驱车赶往岳阳联系业务。他说,今年的业务情况不理想,不能坐在家里等,要主动出击,寻找机遇。
案例启示: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发挥自己的专长,会增加成功的几率。周庆志将自己在外面学到的技能带回家,抓住机遇,为自己搭建了创业的平台,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当然,让他坚定创业决心的,是良好的社会环境。脱贫攻坚的扶持政策免除了他的不少后顾之忧,政府部门的帮助让他的创业之路走得更顺当。这些,激发了他的内在动力,驱使他主动出击,不等不靠,凭借自己的本事,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了从脱贫到致富的跨越,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