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
芒果台《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正在热播,其中来自美国的郑秀妍人气很高。这位在韩国接受多年训练并成团出道走红的女艺人,在一众姐姐中表现不俗,尤其唱跳方面的业务能力让大家都很服气。作为队长,在跟成员们一起排练《恼人的秋风》的时候,她直截了当表达出不满,说大家跟着小样唱出来的歌声听上去很老,提出“我们的唱法要更时尚、更有感染力。”用同队队员、上海歌舞团副团长、首席演员朱洁静的话说,经郑秀妍重新诠释和示范的版本,赋予了这首老派迪斯科一种年轻女孩“更今天的感觉”。
什么是“更今天的感觉”?显然,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说了也白说。不过,想让更多人懂得并接受自己想要传递的感觉,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今天的人。这也正是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的算法推送的底层逻辑,网络根据人们的浏览轨迹捕捉人们的喜好,然后精准“投喂”内容。从中依据流量的大小产生爆款,爆款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受众,形成所谓的潮流。比如,与“刘畊宏女孩”一起流行的还包括低腰裤的卷土重来,因为疫情宅家练出来的小蛮腰、马甲线需要完美展露出来。
无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推出的《声生不息》,湖南卫视这两档节目都得到了观众的热捧。它们除了是视听盛宴,都还有一个深情怀旧的元素贯穿其中。几十个姐姐朝夕相处的点滴都被记录和传播出来,让人想起久远的集体生活,以及早已淡出的友情和美好。《声生不息》中那些粤语金曲一响起,一帧帧熟悉的画面扑面而来,那种被推上时钟指针瞬间回转到往日情境的触动,令无数人激动不已泪流满面。可见,什么更能打动今天年龄跨度最大的观众群,除了表现形式的创新,还少不得新瓶装旧酒。
今天,人们已经感觉到露营正成为时下快速壮大的潮流,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惜每个月为一小片屋顶给银行还贷也要跑去没有屋顶的地方睡觉。北美最大的连锁露营地经营机构KOA的总裁说他们顾客的首要需求就是满足社交性。人们在帐篷营地,会很自然地串门,凑在一起喝啤酒聊天。他们认为露营地的本质就应该是一个交流场所。所以,比较理想的营地是五六个帐篷挨在一起,中间设置集体用餐区和公用的火炉,晚间的篝火便是社区的核心。房车经销协会的从业人士也有发现:人在城市,会主动把自己从人群里孤立开,但是一旦开着车进了营地,立刻就变得轻松起来,会主动去和附近安营扎寨的人打招呼,自然地相互帮助和交换物资,很容易就交到新朋友。因为没人在意身份,大家都是萍水相逢有相同爱好的人。
今天热衷露营的人,喜欢在野外亲手使用工具、器物消磨时光,在感受与自然环境的真实接触中交友并建立亲近感,以此填补在社交媒体上交互的空虚,重新获得寻找快乐的能力。试想,不了解人们真实的需求就盲目跟风上马项目、开辟基地,是不是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意思的是,人们的需求并不全然源于自主的选择。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至今仍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工具。这一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好,体验也好,都不是天然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旅游的整个过程,都是想象大过于真实。并且所谓值得看的地方,也都是围绕这种想象才成为游客眼中的景观。
我们几乎都是跟着书本、纪录片、风景画、朋友圈……确定旅游目的地的人。之所以去,皆因被提前植入了对别处的想象和期待。而想象和期待,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两大要素。谁会给今天的人创造期待,谁就赢得了今天的风口。
常德的山水不错,资源不差,但风景之所以成为风景,是文化作用的结果。想要做强旅游,或许在社会建构层面,还要更多摸透“今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