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紫欣
又到一年开学时,武陵区芦荻山乡的小涵要读小学了。市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陈旭有些不放心,又跑去他家看望老人和孩子,带去一大袋零食、衣物,陪着小涵聊天、玩游戏,几个小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小涵也舍不得她,离开时,陈旭拉住小涵的手,说等姐姐下次再来。
早在今年初春,陈旭就曾骑着电动车一路疾驰15公里,喘着粗气跑进派出所,给小涵上户。这个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陈旭想让他得到明确、有力的监护。
小涵是一名困境儿童,在全市范围内和他一样的孩子还有不少。
找妈妈的智力残疾女孩、遭母亲虐待的男童、被拐骗的失足少女……他们或是孤儿、事实孤儿、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家庭儿童,多由年老多病的祖辈照护,忍受着贫寒和孤独。
2015年,我市民政部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了本土专业社工组织——常德市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救助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入户探访等服务。
哪里的孩子需要,就第一时间赶到哪里;数不清的电话涌进来,数不清的电话拨出去。面对深陷困境的未成年人,陈旭总是想尽办法去援助。
“我叫陈旭,朝旭的旭,意思就是初出的阳光。”这是大多数孩子第一次见陈旭时,她的开场白。
救助事实孤儿
时间倒回至2019年3月,在芦荻山乡,身着荧光绿马甲的陈旭行动轨迹一目了然,进出社区、居民家、派出所……
“小涵是其父母未成年非婚所生,父亲孙某和母亲黄某赴外地务工,未承担抚养义务和责任。孙某的父母早年离异,其母不知去向;黄某本人也是其家庭的养女,隔代监护难度大。”一份风险等级评估表上,短短两行字交代了小涵的家庭情况。
陈旭通过入户探访发现,小涵由76岁的曾祖母照料,处于监护缺失状态,两人仅依靠600元低保金维持家庭生活。她意识到,小涵已到了就学年龄,却因父母未达法定结婚年龄,不能取得户籍证明,读书也成了难题,急需介入救助。
市社会救助事务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德司法鉴定中心、市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芦荻山乡政府、观音寺村委会、学校……陈旭罗列了一张联动单位名单,她要利用这些资源,为小涵提供相应的经济、心理或教育援助。
一个月后,陈旭带着一摞资料,与小涵父母户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对接,多方商议后决定将小涵的户籍上到他母亲黄某的户籍所在地,并明确了小涵监护人及监护事宜。不到一个月,小涵入读观音寺村内的幼儿园,解决了入学问题。半年后,经过陈旭的沟通、劝导,黄某同意每月为小涵支付2000元生活费,小涵的基本生活也有了着落。
拯救叛逆少女
2017年8月,陈旭得知一名未成年人在娱乐场所工作,她立马前往当地摸排情况,了解到孩子不仅辍学,还与监护人失联了。陈旭等了一个月也没约到这家娱乐场所的老板,只能“堵门”。
9月的一天,陈旭见到了15岁的女孩鑫鑫。她从一家装修得富丽堂皇的KTV包厢里走出来,手上端着一个木盘,上面摆放着几个空酒瓶。
“鑫鑫看到我的时候很惊讶,她没想到我真的来了。”陈旭回忆,她去之前给鑫鑫打过电话,她态度很随意,似乎不相信真的会有人来找她。经深入了解和多地走访后,她得知鑫鑫的家庭情况:2岁时,母亲离家出走,杳无音信,不久后,其父亲遭遇车祸去世,她和并不喜欢她的姑妈一起生活。2017年6月,接触到社会不良群体后的鑫鑫辍学,在KTV里从事服务员工作。
“我肯定不让她待在那里了,她还是个孩子。”陈旭辗转找到这家KTV老板的联系方式,要把鑫鑫带出来,打老板的电话,头两次接通了,说自己在外地,没空管这事,后来就干脆直接挂断电话。陈旭不信,就蹲守在KTV门口,有时等到半夜。
快到第二个月时,陈旭终于等到了老板的出现。她冲到老板跟前放狠话,告诉他,鑫鑫已经同意离开,要是不放人她就马上报警。老板看到陈旭很生气的模样,吓到了,立马同意放人。
离开KTV不久,鑫鑫重返校园。由于她抵触校园生活,民政部门又将鑫鑫送去了化妆培训机构学习。如今,已学会了一门手艺的鑫鑫在一家商场找到工作,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女童保护公益活动,遇到受伤害的女童时,她会第一时间联系陈旭介入救助。
一般来说,青少年社工服务对象年满18周岁后会自动结案并脱离救助,但陈旭却和鑫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两人依旧保持着联系。“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尊重个体差异性也是有必要的。”陈旭说,她花了6年时间,让鑫鑫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希望她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儿童之家逢春
“社工是什么?”陈旭还记得伯父当年错愕的表情。原本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她的工作规划是去伯父的民企当会计。24岁的夏天,一次社工的实习经历改变了陈旭的想法,于是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社工,一干就是8年。
2019年底,陈旭继续在一线跟踪个案,同时开拓了崭新的领域,负责运营儿童之家项目。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她和团队驻扎在武陵区丹洲乡三湖村、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赵家桥村、武陵区芦荻山乡李白溪村等7个村,为那里的困境儿童们举办各种活动。如今,她早已习惯了和陌生的乡下孩子们一起度过周末和假期。
驻村之前,陈旭跟踪过很多困境儿童个案,有孩子没见过崭新的课桌,也没见过因静电漂浮在空中的“雪花”、城市里的蹦蹦床。陈旭决定将这些“没见过”一一给孩子们呈现。
2021年,她负责运营的儿童之家项目开展公益活动242场,服务留守、困境儿童4297人次,为孩子们的童年绘上色彩。
“这么些年,公益环境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我服务过的3个儿童之家都成为了省级儿童之家。”陈旭记得,2020年前的赵家桥村儿童之家是在村部里的一间小房子内。两年过去了,村部两层楼都变成了儿童之家,村干部也会常常邀请孩子们来这里开展活动。早些年,她去拉资源会屡屡碰壁,别人都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可近年来,社工不断活跃在各领域中,大众逐渐熟悉并认可了社工的重要性,她去拉资源时,别人一听是社工,就欣然同意了。
从见证常德社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到逐渐成长为一家社工机构的总干事,陈旭要讲的救助故事有很多。“本来我有机会换工作,但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以后也要继续坚守。”陈旭说,不想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会在孩子的家里,看到写着其父母电话号码的木门上,又用粉笔多写了一行字:“陈旭,1862736……”
(文中未成年人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