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 2022年5月24日讯 (记者 童小晋 张喆 冯牧原 张玲 苏晓敏)说起著名导演李亚威,人们都认为她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记录者,实际上,李亚威及其团队也以他们敏锐的视角、人文情怀,忠实地记录着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的动人故事与时代变迁。
李亚威
李亚威,是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青年影像节组委会执行主席、评委会主席、小成本电影指挥部总指挥、云南亚威国际电影学院院长。拍摄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中国有个暑立里》《大爱无疆——歌者丛飞》等纪录片精品,累计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星光奖、中国电视新闻奖、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年度人物等省级以上奖项及国际大奖上百次。
工作中的李亚威,是一位认真严谨、追求完美的“铁娘子”,她亲力亲为,精益求精,勇于吃苦,迎难而上。生活中的她,无论是对合作的团队,还是自己教导的学生,都像一个母亲那样,细心周到,无私奉献。当她与彝族的同胞们,与收养的傈僳族女儿玛嘉加朵在一起时,总会流露出温情与爱的目光。
李亚威对影视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那天她接受完记者的采访,隔天就要马不停蹄地出差、拍摄。她说:“人生除了死之外,一切都不宜迟,都要往前赶。”
36岁奔赴热火深圳 用镜头记录深圳的万家烟火
李亚威从小就充满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兴趣,她从7、8岁开始学音乐,拉小提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之后,更是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毕业后,她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在《电影晚报》当过记者,担任过长影信息室主任、艺术处处长等职位。之后,她又开始了做编剧、导演的影视生涯。“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十六年,我对影视的热爱是骨子里的。”李亚威说。
“在我36 岁的时候,有了一个契机,”李亚威说,“当时市文联的张主席说:‘如果你想创作和创业,一定要到深圳。’我动心了,我觉得应该到一个很火热的地方,把我很多创作的欲望激发出来。”于是,她在1994年被调入了深圳市文联,任组联处处长。
那个时候,李亚威看到深圳一片都是打桩的声音,到处都在起高楼。这样的城市建设生态一下子触动了李亚威,也激发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她开始着手创作电视电影《深圳故事》系列,用镜头记录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的一群人,以及他们的奋斗历程和情感挣扎。
“从那以后,我特别热爱深圳这座城市,人们带着理想和梦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座城市,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自我涅槃的过程,使这座城市拥有了如‘立体交叉桥’般丰富多彩的故事。”李亚威说。
起初,李亚威的拍摄遇到过很多困难,她拍摄的《妈妈飘着长头发》《红跑车》《升》《眼睛》等七部电视电影,每部投资都没有超过30万,可谓小成本制作。“不是找不到资金,而是怕让投资商赔了。”李亚威说。于是她一个人,从编剧、导演,到制片、发行,都一手包办。当时除了设备,其他道具几乎都是从自己家里拿的。但付出总有回报。《深圳故事》后来被电影专家们誉为“向人性深处开掘的影片”,不仅在奖项方面斩获颇丰,也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大部分剧集还被电影频道收购。
她还为当时的深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纪录片作品:《百年中英街》、《蛇口故事》《有一个医生叫姚晓明》《凤凰涅槃》《大爱无疆——歌者丛飞》《好医生郭春园》《百年中英街》《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国画大家王子武》……在深圳近三十年,李亚威拍摄了大量以深圳为背景的艺术精品,无论是文化名家还是普通人,她都以人文的视角,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脉搏。
深圳蛇口,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地方,1979年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时隔20年,李亚威及其团队又将镜头聚焦于此地,拍摄了20集大型纪录片《蛇口故事》,记录了新旧两代蛇口人的生活历程与时代变迁。
拍摄的过程中,李亚威最大的感受是“变化”。蛇口有一句很有名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标语还在,但现在的蛇口,不少人开始崇尚‘慢生活’。这种新旧时代交替的力量,让李亚威深有感触。
用文化的力量滋养人 用爱的力量启迪人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圳市燃气集团、深圳图书馆、盐田图书馆、团委等地举办了五场李亚威影视作品海报展,展出了李亚威的67部影视作品海报,78张照片,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她的创作历程和足迹。
这67部影视作品中,有不少都与深圳息息相关。其中,《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以20集的篇幅,讲述了深圳的人们是怎样敬仰文化的,每个故事都彰显着深圳人对于文化的渴求和用心。在《二手书店》一集中,有一个爱书成痴的农民,因为特别热爱书,每天抱着二手书睡觉,妻子儿子都不再理会他。
纪录片《下沙村有个原著民》中,黄国成作为深圳本地人,继承了八栋楼房出租,却执意要开一个大排档,因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赚来的才是自己的;纪录片《凤凰涅槃》,讲述的是由癌症患者组成的深圳艺术团的故事,舞者们坚强、乐观的品质,给李亚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要战胜病魔,还要给别人带来快乐。最后临终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笑着离去的,这件事带给我很深的触动。”李亚威说。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中流行着“躺平”等丧文化,李亚威的镜头下却总是充满了爱的能量,蕴含着细水流长的温情与感动。观众们总是能从她的纪录片中获得极高的精神享受。
“我不拍灰色的,因为我觉得有时生活对我们来说已经很疲倦了。”李亚威说,“我希望观众看到我们的作品,既是幽默的,也是有文化底蕴的;既能让他们会心一笑,也能给予他们感动。”
李亚威作品海报。
跨越漫长的时间维度 十年磨一剑玉汝于成
李亚威是个急性子的人,但她的许多纪录片,都是精雕细琢,也因此成为了时代的精品。漫长的时间维度,赋予了她的作品超乎寻常的质感与厚度。
一部纪录片,为什么需要拍摄十年的时间?李亚威说,不拍十年,你不会知道这个小村庄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拍摄《中国有个暑立里》时,里面的老村长,从黑发变成了白发,我也从黑发到有了白发。这就是时间的重量,你没有办法衡量它的价值。”
时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市与村庄的变迁上,也体现在一个普通人的出生与死亡。在拍摄讲述瑶族文化的纪录片《打旺都》时,李亚威及其团队拍摄了大量村长唐买社公的镜头。唐买社公总对李亚威说:“我们瑶族人,最辉煌的是葬礼。到时一定让你拍到葬礼。”想不到,后来他去世了。李亚威说:“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为他拍摄了葬礼,这也就是《打旺都》的后半部分。”
现在,年过六旬的李亚威还是会亲自去拍摄现场。在现场,她做起事来比很多小年轻都要利索。近两年拍摄《下沙村有一个原住民》时,李亚威和她的团队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守在现场。
“很多时候,你必须得自己去现场。”李亚威说,“才能在拍摄的过程中,捕捉到精神和思想的闪光。”
作为纪录片人 一定要对全人类进行关照
如何评价李亚威导演?她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记录者,还是深圳历史文化的记录者?李亚威说,她从来不会给自己设限。
“作为一个纪录片人,一定要对全人类进行关照。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世界的故事。”李亚威说。她表示,正是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深圳开放的氛围和深圳宣传部政策的支持,她才能够拍摄出一部部题材多元、内容多样、思想深邃的纪录片。她从深圳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深圳,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二十三年来,李亚威不求任何报酬,无私地帮助彝族同胞,将他们的文化推向了全世界。她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高原反应、资金短缺等问题,在高原上发着高烧的危急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纪录少数民族濒临消失的文化,拍摄了41集大型人文风情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彝乡赛事》《腊湾舞者》等。此后又用十年时间拍出《中国有个暑立里》等多部重量级纪录片,成为国际纪录片赛事得奖“专业户”,让彝族的民族文化瑰宝从大山中走出,传遍世界。
她就像一个从深圳出发的旅人,身上背着一个行囊,一路上走走停停。“我走到云南,发现了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的必要性,我就把‘少数民族’这个行囊也背上了,我不停地走,发现自己背上的行囊越来越多。”李亚威说。用生命记录生命,用大爱诠释大爱,这件事,李亚威坚持了几十年。
“我相信拍摄纪录片一定要深入生活。只有泥土的芳香,才能真正地赋予你的作品生命力。”李亚威说。